“空中抓杠”要求隊員爬上高約8米只有一根鋼柱支撐的圓盤,然后站上圓盤上去撲抓約兩米遠處的單杠。抓不住單杠人就會掉下去[當然后背有保護裝置]。這個項目對大部分人尤其是有恐高現象的人是一個極大的考驗。很多人在爬鋼柱之前,都還是有一定的信心的,認為雖有挑戰可能也不是太嚴重,但當爬上去后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,先是腳無法放到圓盤上,然后是無法站起來,再就是站起來后的渾身發抖。搞不清到底是鋼柱在抖?人在抖?還是心在抖?總之站在鋼柱上的感受和表現是和站在地面上完全不一樣的,這種不一樣,大概只有爬過的人體會才更深。
《莊子》里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:列御寇是個神箭手,他可以在胳膊上放一個裝滿水的杯子,仍然箭無虛發??墒遣锜o人對此不以為然,他說,這是“射之射,非不射之射”,意思大概是說,這只是膚淺的表面功夫而已。列御寇當然不服氣,于是伯昏無人把這位神射手帶到怪石嶙峋的山崖之上,讓他站在懸崖絕壁邊,下面是萬丈深淵,此時列御寇非但不能射箭,而且早已經是嚇得汗流浹背寸步難行了。
人生的任何一個領域,都自有高下之分。王國維在《人間詞話》里談到了治學經驗,他說:“古今之成大事業、大學問者,必經過三種之境界:'昨夜西風凋碧樹。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'。此第一境也。'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。'此第二境也。'眾里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'。此第三境也。”
第一境界是說: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應該登高望遠,鳥瞰路徑,了解概貌,“望盡天涯路”;第二境界是說:做學問成大事業不是輕而易舉的,必須經過一番辛勤勞動的過程,“為伊消得人憔悴”,就是說要像渴望戀人那樣,廢寢忘食,孜孜不倦,人瘦帶寬也不后悔。第三境界是說:經過反復追尋、研究,到底取得了成功。做學問也用得上陶淵明的一句詩“山窮水盡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,只要功夫精神用到,自然會豁然開朗,有所發現,有所發明的。
而為人處世自然也有層次境界之分。我以為列御寇當屬第二境界;如果身處亂石高崗之上,面臨生死存亡之際,仍然能從容如常,百發百中,那當是第三境界;而那些只能平地射箭,亦不可加杯于肘者,則只屬第一境界;或者還有無論如何也不能射中的,那恐怕是沒有境界的了。
當你自己親臨商戰之中,面對事業的起浮,金錢的得失時,平日里高談闊論、紙上談兵"勝似閑庭信步"的自在瀟灑全都消失的無影無蹤。心態浮躁之后,工作自然漏洞百出。究其根本,功夫還是在書本之外。我們屬于哪個境界,我們要追求哪個境界,這是每一個學員應該思考的問題。
腳步止于山峰,心靈的攀登才剛剛開始。成功之路,任重道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