拓展訓練課程里教練經常講到,好習慣要保持,壞習慣棄之。記得有個團隊做雷陣項目,大家就在一旁冥思苦想,時間都過去20分鐘了,還沒人行動呢,結果40分鐘的項目,過了30分鐘才開始躍躍欲試,結果,時間到了還沒順利過去一半人呢,項目失敗。究其原因是有了想法,不立即實施。錯過了最佳機會,留下了遺憾。
所以說,只要一有想法,就應該立刻付出行動才能有可能成功的結果,這就是一種好習慣。很多人都想創業,但他們似乎又都有一個不創業的理由:我沒有錢,我要是有錢的話,我會怎么怎么樣,似乎只要有錢,他就一定能創業成功。可是馬云的創業經歷告訴我們:沒錢,同樣可以創業,同樣可以創出一番偉大的事業。
馬云有過三次創業經歷,創業開始時都沒什么錢。第一次,創辦海博翻譯社。馬云之所以要辦翻譯社,主要是基于三個方面的考慮:
1、當時杭州很多的外貿公司,需要大量專職或兼職的外語翻譯人才;
2、他自己這方面的訂單太多,實在忙不過來;
3、當時杭州還沒有一家專業的翻譯機構。
很多人總是有想法,卻很少會有行動。但是馬云一有想法,然后就是馬上行動,好習慣成自然,受用一生。當時是1992年,馬云是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的青年教師,28歲,工作4年,每個月的工資還不到100元。但沒錢不是問題,他找了幾個合作伙伴一起創業,風風火火地把杭州第一家專業的翻譯機構成立起來了。
創業開始,也是舉步維艱,第一個月,翻譯社的全部收入才700元,而當時每個月的房租就是2400元。于是,好心的同事朋友就勸馬云別瞎折騰了,連幾個合作伙伴的信心都發生了動搖。但是馬云沒有想過放棄,為了維持翻譯社的生存,馬云開始販賣內衣、禮品、醫藥等小商品,跟許許多多的業務員一樣四處推銷,吃了很多苦頭。
整整三年,翻譯社就靠著馬云推銷這些雜貨來維持生存。1995年,翻譯社開始實現贏利。現在,海博翻譯社已經成為杭州最大的專業翻譯機構。雖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相提并論,但是海博翻譯社在馬云的創業經歷中也劃下了重重的一筆。
第二次:創辦中國黃頁,中國黃頁是中國第一家網站,雖然是極其粗糙的一個網站。網站的建立緣于馬云到美國的一次經歷。1995年初,馬云參觀了西雅圖一個朋友的網絡公司,親眼見識了互聯網的神奇,他馬上意識到互聯網在未來的巨大發展前景,于是決定回國做互聯網。
這次創業,馬云仍然沒有什么錢,所有的家當也只有6000元。于是,馬云變賣了海博翻譯社的辦公家具,跟親戚朋友四處借錢,這才湊夠了80000元。再加上兩個朋友的投資,一共才10萬元。對于一家網絡公司來說,區區10萬元,實在是太寒酸了。
很多人都說,做網絡公司,沒個幾百萬上千萬是玩不轉的。又有人說,如今的環境跟馬云創辦中國黃頁的時候截然不同了,那時10萬可以,現在肯定不行。說這種話的人,這輩子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,因為他們眼里看到的都是困難。
對于中國黃頁來說,創辦初期,資金也的確是最大的問題。由于開支大,業務又少,最凄慘的時候,公司銀行賬戶上只有200元現金。但是馬云以他不屈不撓的精神,克服了種種困難,把營業額從0做到了幾百萬。
堅持夢想。沒錢,只要你有決心,肯努力,不要被困難嚇倒,夢想的光輝一定會照進現實。
第三次:創辦阿里巴巴,阿里巴巴無疑是中國互聯網史上的一次奇跡,這次奇跡是由馬云和他的團隊創造的。阿里巴巴創業開始,錢也不多,50萬,是18個人東拼西湊湊起來的。50萬,是他們全部的家底。然而,就是這50萬,馬云卻喊出了這樣的宣言:“我們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,要進入全球網站排名前十位!”
那是1999年,中國的互聯網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狀態,國外風險投資商瘋狂給中國網絡公司投錢,網絡公司也是瘋狂地燒錢。50萬,只不過是像新浪、搜狐、網易這樣大型的門戶網站一筆小小的廣告費而已。
阿里巴巴創業開始時相當艱難,每個人工資只有500元,公司的開支也精打細算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來用。外出辦事,發揚“出門基本靠走”的精神,很少打車。據說有一次,大伙出去買東西,東西很多,實在沒辦法了,只好打的。大家在馬路上向的士招手,來了一輛桑塔納,他們就擺手不坐,一直等到來了一輛夏利,他們才坐上去,因為夏利每公里的費用比桑塔納便宜2元錢。8年后的2007年11月6日,阿里巴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,市值200億美金,成為中國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。馬云和他的創業團隊,由此締造了中國互聯奇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