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日期:2020-01-07 20:51 文章編輯:linghang 瀏覽次數:
道德坑,京郊懷柔區寶山鎮一個不足百戶的小山村,位居北京市版圖最北端,與河北省豐寧縣、赤城縣交界。村前碧水長流,村后青山作障,靠山臨水,風水寶地。懷柔道德坑冀熱察軍區后方醫院遺址-北京紅色黨建基地
由于這里太過偏僻,常久不為外人所知。但是,有誰曾想過,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平靜的小山村,在戰火紛飛波瀾壯闊的戰爭時期,卻曾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后方醫院,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,更是給小山村增添了豐富的紅色內涵,留下了紅色印記。
后方醫院救治傷員
走進京北寶山鎮道德坑村,遠遠望見道德坑紅色體驗基地雄偉巍峨的英雄紀念碑高高聳立,懸掛的五星紅旗隨風飄揚,永垂不朽的紅色革命精神在這里傳播開來。
據《懷柔縣志》記載,道德坑村原是晉察冀革命軍區,曾一度是冀熱察軍區司令部所在地。道德坑吉爾遼野戰醫院,是當時醫療條件相對較好的一所醫院,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后方機動醫院,主要接收1947至1950年期間,平津戰役、喇叭廟戰役及延慶康莊戰役受傷的革命戰士。據不完全統計,到 1949年新中國成立,總醫院撤離時,先后收治傷員達3萬多人,至今仍有600多名革命英烈長眠于此。
“1948年平津戰役時,我們村組織了160人的后方擔架連,將前線的傷員經過幾十里的羊腸山路,抬到道德坑這個后方醫院。”村中老者于福桐、夏春城曾經是神行擔架隊的一員,說起當年的壯舉,他們依然激動不已,慷慨激揚。
老人們回憶,1948年9月,國民黨出動兩個軍的兵力分東西兩路,向我駐長城以北的冀熱察區黨政軍機關發起瘋狂進攻,我軍區部隊在寶山寺一帶展開了白河阻擊戰。當時,寶山地區的老百姓負責為部隊提供后勤服務,把傷員用擔架抬到冀熱察區最大的后方醫院——道德坑村后方醫院療傷。期間,道德坑村后方醫院共收治傷員3萬多人,小小的道德坑村出現了“家家是病房,戶戶住傷員”的感人場景,紅色革命精神在此傳為佳話。
村民當起戰地醫生
當年接收過傷病員的村民李青春老人回憶:1947年他15歲,家里接收了彭海川、王永路、李葉等五位傷員。受傷戰士們看著他家老老小小幾口人滿滿的擠在一鋪土炕,心里很不是滋味兒。可父親還是把土炕讓給了傷員,而他卻帶著孩子把家里用于裝雜物的一間簡易廂房收拾干凈,搭起小土炕,讓一家八口人擠了進去。
李青春老人清楚地記得,1947年冬天,國民黨進山圍剿時,一名受傷的解放軍戰士由鄰村的擔架隊抬到道德坑村。當時戰士傷勢很重,他趕緊端來一碗熱飯湯,可傷員喝不下去,于是就找來管子,撬開傷員的牙關,用小勺一勺兒一勺兒地把飯湯灌進去。后來,在李青春一家人的精心照顧下,戰士很快恢復了健康,并又投入到戰斗一線。
每每說起這段紅色的歷史,李青春老人的眼里總是含著熱淚,講著講著就不禁潸然淚下,涕流不止。“當時因傷員多、房子少,急得村干部和部隊首長團團轉。”李青春老人說,這時圍觀的人群里有人嚷了句:“戰士們是為我們翻身解放負的傷,就讓這些傷員到我家去住吧!”“到我家吧,到我家吧!”……看到這情景,部隊領導激動得說不出話來,不約而同地向村民們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……
接下來,村民們爭先恐后地請求部隊,主動讓出自家住的火炕給傷員們居住、養傷,全村男女老少都參加到傷員護理中。三年多時間里,醫院收治部隊傷員多達3萬余人,大部分是重傷員,犧牲在道德坑村的革命烈士達3000多人,有600多名烈士長眠在這里。
“戰爭期間,在道德坑村也有一個偉大的母性群體,她們送子參軍、送夫支前,縫軍衣、做軍鞋、抬擔架、推小車,舍生忘死救傷員,不遺余力撫養革命后代。”李青春老人說,當時村里家家戶戶有“紅嫂”,她們對敵人嫉惡如仇,對共產黨卻滿懷親人般的柔情。除籌集軍糧外,道德坑及周邊村留村婦女還擔負起縫軍衣、做軍鞋、護理傷病員的繁重任務,家家是病房、戶戶住傷員,為傷員接屎接尿、喂水喂飯、拆洗衣被,譜寫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軍民魚水情。
重新踏上這片曾飽受戰火的土地,追尋“紅嫂”足跡,仿佛又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,那一樁樁動人的事跡再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;愛黨愛軍、無私奉獻、艱苦奮斗的“紅嫂”精神在這山水間歷久彌新,熠熠生輝。紅色精神永垂不朽斯人已去,歷史卻將永遠銘記。
2013年,為追思悼念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英烈,寶山鎮政府修建了京郊地區最大烈士陵園——道德坑弘德烈士陵園。陵園總面積達1.3萬平方米,是京北革命老區解放戰爭“后方醫院”遺址。陵園內主要有醫院遺址、紅色展廳、牌樓、忠魂亭、烈士紀念碑、烈士墓區、浮雕烈士墻等紀念建筑物。
道德坑弘德烈士陵園青山巍巍、松柏相依、莊嚴肅穆,分別通過畫像雕刻和文字描述的方式在古銅色浮雕墻和紀念墻上,生動地展現出解放戰爭時期發生在這里的幾場戰役情景:多倫攻堅戰、強攻延慶城、白河阻擊戰以及土木阻擊戰等等。陵園墓區分為有名烈士墓區和無名烈士墓區兩個部分,一排排刻有烈士名字或“無名烈士”的整齊黑色大理石墓碑安靜地躺放在這里。烈士紀念碑是整個陵園的主體建筑之一,位于陵園東部烈士墓區的前方,碑基面積150余平方米,碑身由596塊花崗巖石塊砌成,上嵌有五角星,雕刻著太陽、齒輪麥穗圖案,碑高14.8米,數百米外就能瞻仰到它的雄姿。碑身正面刻著“光榮烈士永垂不朽”,碑后刻著“英雄的戰士、堅強的人民,他們的不朽業績永垂青史。”在陵園下方,還專門修建了無名戰士紀念亭,名作“忠魂亭”,刻有“你的名字無人知曉,你的功勛永垂不朽。”
站在通往紀念碑的臺階上,莊嚴肅穆之情不禁躍然心頭。拾階而上,豐碑兩側映入眼簾的是主題雕塑,發生在這里的點滴故事讓歷史鐫刻。站在陵園凝神眺望,只見巍巍青山層層環繞,靜守著長眠在這里的戰士,訴說著過去那段浴血抗戰、奮勇殺敵的崢嶸歲月。
“穿上軍裝的一剎那,就感受到了莊嚴感。”“貓著腰穿越火線,很不容易,更別提當年戰士的艱辛了!”“中學生最應該過來體驗一下,強化他們節儉意識和愛國精神。”……寶山鎮黨委書記張軍介紹,為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文化資源,發展紅色旅游,2017年深挖道德坑村紅色基因,依托烈士陵園,建成道德坑紅色體驗基地并開放,讓現代人了解革命歷史發揚愛國主義精神。
在道德坑紅色體驗基地追尋紅色足跡,重走革命老區 “擔架路”,感受戰爭年代的艱苦卓絕,閱讀大山的深沉故事,重現歷史的紅色精神。目前,基地紅色體驗包括穿軍裝、觀展覽、聽講解、學包扎、抬擔架、部隊行軍、破譯暗號、祭奠烈士、唱紅歌和吃八路軍餐10項內容。在體驗行軍中,有地雷戰、炸碉堡、穿越火線等環節。特別是炸碉堡,身著八路軍軍裝的體驗者,使用形狀、重量與手榴彈一樣的教練彈用力投向碉堡,再現過去革命先烈奮勇殺敵的場面,增強身臨其境體驗。在深刻體會過去革命先輩前仆后繼艱苦卓絕的同時,也啟發體驗者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。
“基地的食堂、展館保潔、行軍路維護等工作崗位,我們都提供給村里低收入戶,這樣有助于促進他們增收脫困。下一步,我們將邀請紅色旅游專家對全村進行包裝設計,打造成區域內特色紅色旅游品牌,吸引更多單位更多人來這里接受紅色教育、追憶革命傳統,進而激發努力干事創業的熱情。同時,也給村里低收入戶創造更多增收機會。”道德坑村黨支部書記高國民說。
重溫不可忘卻的歷史記憶,緬懷長眠青山的革命先烈。